黃佐像
登上廣州白云山景區(qū),碑林入口處矗立著廣州碑林中最大碑刻,密密麻麻的碑文是以駢體文形式刻寫的明朝學者黃佐所著的《白云山賦》?!盃柶鋷p可摩星,下瞰歸龍之洞;中懸飛瀑,高垂噴玉之泉。北敞崇臺高館之勝,左參月溪景泰之禪。水石皆異,姿態(tài)如仙。睹鶴舒而擬探仙跡,因虎跑而獲悟水源……”綺麗奔放的文字不失為賦中佳作。不說你也許不知道,這位聞名于省城、被稱為嶺南詩派領袖的明代大儒就是我們中山人。
黃佐是《香山縣志》的總纂。
■五試第一 數(shù)辯陽明
黃佐1489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。祖父黃瑜,世稱雙槐先生;父親黃畿,世稱粵洲先生,皆為一代儒宗,以品學而知名。出生在這樣的家庭,黃佐從小便聰慧好學,幼承家風。3歲受讀《孝經》,8歲鉆研詩詞、天文和歷算之書,是名副其實的“學霸”。正德五年(1510年)獲庚午鄉(xiāng)試第一。正德十五年(1520年),中庚辰科進士,這時他只有三十歲。1522年,朝廷試庶選吉士,黃佐五試名列第一,授翰林院編修、兼春坊司諫。
在一次“大禮議”的爭議中,不諳官場世故的他失意了。當時明世宗從堂兄武宗手上接過皇位,授意大臣議尊生父興獻王為皇考(太上皇),眾臣認為,這不合禮法,應尊武宗父親為皇考,興獻王為皇叔父。在這次政治事件中,黃佐參與了簽署奏章。最后以母親生病為由辭官歸家。在路上就有了與當時明代思想家王陽明關于“知行合一”的辯論。
據(jù)說曾有這樣的記載:當時黃佐回家省親,途中順便拜訪了王陽明,同他一起討論“知行合一”觀點,兩人展開激烈的爭辯。黃佐認為知就像眼睛,而行猶如雙腳,人走路雖是眼睛和雙腳一齊行動,但畢竟是眼睛先已看好方位雙腳才到那里,所以,應該是知先行后。王陽明則認為,當人看到好色而產生的愛慕心理,或是聞到惡臭時產生的厭惡感,這本身既是知,也是行,“一念發(fā)動處便即是行”,知行是合一的。最后王陽明指責他“太信宋儒”,而黃佐則援孔子講過的“知之未嘗復行也”,說明知先行后的觀點在孔子時便有,并不是宋代理學家才這樣講的。
后人從黃佐給王公的回信《答王陽明書》認為,黃佐對王陽明是欽佩有加的,作為一位后輩,黃佐面對此時早已名譽天下的大學者心中充滿敬意,但作為一位有獨立思想的學問家,黃佐對王陽明的心學持不贊同的態(tài)度,秉言直疏的勇氣和嚴謹治學的堅持值得學習。這次辯論誰勝誰負只能留在浩瀚的歷史煙海里,可王陽明卻因他治學的態(tài)度認為黃佐乃正直可靠之人,推薦他重新得到起用。
廣州碑林中的白云山賦。
■潛心修志 著作等身
黃佐出生于香山仁厚里,如今走進石岐的這條老街老巷,蠔墻青磚像是訴說著百年的故事,卻已找不到這名600多年前先輩生活的痕跡,也沒有留下其他的記載。這也難怪,晚年的黃佐歸居廣州,在廣州的白云山、北京路不難找到這位名人的故事。據(jù)說,晚年的黃佐改白云山的景泰寺為泰泉書院,聚眾講學,世稱“泰泉先生”。潛心講學之余,帶領弟子留下著作多達39種、數(shù)百卷,相當可觀。
在黃佐眾多著作中,地方史志的編纂占有不小的比重。其中《廣州人物傳》是黃佐年輕時的力作。為補當時地方文獻之缺,黃佐在其父指導下,從正史、文集、家譜、行狀中搜集資料,總結歸納,將自漢至明代近200位粵籍先賢事跡分門別類,各為之傳,編成《廣州人物傳》24卷。
地方志文獻之貴在于“資治、存史、教化”,黃佐將此價值推廣至鄉(xiāng)野讓其充分彰顯。1546年,黃佐在擔任《香山縣志》總纂時,親自制定編纂凡例,讓門人楊維震等起草編寫,由他作最后潤色。黃佐將自己所著《鄉(xiāng)禮》的部分內容編入志中。兩年后,《香山縣志》編成出版。黃佐認為,這是一部“風土以觀惡,民物以察耗,政事以審弛張,教化以知興替,官師以稽賢否,黎獻以考盛衰,藝文以備征信,雜志以辨妖詳”的志書。后人則稱黃佐的《香山縣志》是“三百余年之曠典,一朝具舉彬如也”。此外他還留下了《廣州市府志》《廣東通志》《羅浮山志》《廣西通志》等。
黃佐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高產詩人。他的詩歌風格雄偉奇麗,壯浪恣肆,在詩歌學派中有“粵中昌黎”之稱。其詩歌題材更是多樣,給明代的廣東詩人很大的影響。當時很多著名學者甚至將黃佐奉為嶺南詩派的領袖。在他的一些詩詞中也可以窺見當時的香山,其中在《石岐夜泊》中他寫道“香山秀出南海壖,四圍碧水涵青天。七星峰巒擁樓堞,北斗照耀開云煙。云煙長自峰巒起,覆露千家連百里。漁歌菱唱不勝春,桂楫蘭橈鏡光里。石岐夜泊白鷗沙,南臺縹緲浮梅花。蛟浦澄澄洗明月,龜城藹藹升繁霞。繁霞明月從昏曉,翠栱朱甍紛窈窕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