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2日,民眾街道新平村的村道旁,60歲的盧仲明來到一座舊屋旁,雅致的門樓和院墻上的盆景,訴說著舊屋的與眾不同。
這里是民眾街道農(nóng)耕文化研學基地,也是一個普通水鄉(xiāng)居民的時代狂想曲。兩千余件紅色文化資料、農(nóng)耕用具、生活器物穿越時空聚集于此,拼合出一幅生動的舊時沙田水鄉(xiāng)生活圖景。
兩千余件藏品穿越時空
一推開舊屋大門,濃郁的時代感和故事感便撲面而來。院子不大,但近水鄰野,草木蔥蘢,禾桶、秧船、水車、犁、風機、石磨等農(nóng)具舊物錯落陳列在院子四周,還有仲叔精心布置的“耕讀漁樵”“五谷豐登”等場景,充滿了舊時水鄉(xiāng)生活氣息。
走入客廳和臥室,過往時代的回憶更加具體入微。滿是翻閱痕跡的毛主席語錄,斑駁的入黨志愿書,鮮紅的黨費證明,印著“農(nóng)業(yè)學大寨”的瓷碗,缺角的公社生產(chǎn)獎狀,以及大量舊文書、票據(jù)、連環(huán)畫、音樂卡帶、海報等,琳瑯滿目不一而足?!拔覀冃缕酱迨恰嗄晖粨絷牎乃诘兀斈昝飨癁樗麄儗懴铝恕淖睢凑Z,我現(xiàn)在能有機會還原那個時代的一些特點,把我們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傳承下去,非常榮幸。”仲叔說。
仲叔年輕時是一名鄉(xiāng)村木匠,鋸子刨子里浸潤出了扎實質(zhì)樸的審美志趣。時代變遷,風移俗易,新屋高樓拔地而起,許多老物件、舊器具被丟棄。盧仲明倍感惋惜,漸漸萌發(fā)了收藏的想法。從最初的木匠工具,到檔案資料,再到鍋碗瓢盆大型器物,三十年間,仲叔的腳步踏遍民眾的各村各巷,也曾到佛山順德、廣州番禺等地尋訪當?shù)鼐用?、農(nóng)戶。“有不少人以為我是收破爛的,也吃過不少閉門羹,受過一些異樣的眼光。”仲叔說,雖然收集舊物的過程很艱辛,偶爾也有沮喪的時候,但他從沒有放棄過。
用細節(jié)喚醒舊物,用情感守護記憶
為了讓這些藏品得到更好的呈現(xiàn),2013年,仲叔趁著搬新屋的機會,把舊屋清空,專門用作藏品的陳列和展示。在他的精心打理下,這個小型展覽館處處透射著細節(jié)的光芒。
籮筐里的毛線,擺成正在編織的樣子,仿佛女主人只是起身去倒杯水馬上就會回來;嫁娶用的提籃里,裝著簇新的花布和衣服;盛放隔夜菜的竹籃,被麻繩拴吊在半空,仲叔輕輕一拽,籃子也跟著升降?!靶r候,我們經(jīng)常半夜躡手躡腳爬起來,放下籃子,偷偷吃上幾口剩菜?!闭f起這些充滿集體回憶和情感的細節(jié),仲叔忍不住大笑起來。
在仲叔看來,這些舊物件凝結(jié)著勞動人民的智慧,也記錄著社會的發(fā)展變化。它們從千家萬戶來到這里,不能只是被簡單堆放,要給它們合適的使用場景,賦予它們新的生命?!皩砣绻懈?、更好的展示空間,還要進一步進行精細化分類,增加更多使用場景,增強觀眾的使用體驗?!敝偈鍖ξ磥沓錆M想象。
成就感與緊迫感同在,興趣與責任相融
民眾街道及周邊地區(qū)是典型的沙田水鄉(xiāng),擁有獨特的生產(chǎn)生活方式。隨著時代變遷,不少人已經(jīng)“洗腳上田”,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已慢慢發(fā)生變化,一些舊習俗、舊生活只能通過眼前的舊物件來回味。
近年來,有越來越多的人前往仲叔的收藏館參觀,不少還是青少年集體來“打卡”,深入了解紅色文化、農(nóng)耕文化。同時,仲叔的部分藏品也被置于更大型的展館中,影響更多人。仲叔希望,大家在了解歷史、感受文化的同時,也更加珍惜當下,特別是青年人,要銘記“四最”按語,用飽滿的熱情創(chuàng)造更好的未來。
如今,每每在院中吊古尋幽,仲叔更覺時代滄海桑田。周圍新屋拔地而起,高樓鱗次櫛比,仲叔常常有“這些東西再不整理就沒有了”的緊迫感。在他心里,這份興趣,早就與責任交融在了一起。所以,在尋找更多藏品、守護時代記憶的這條路上,仲叔的步伐還會越發(fā)鏗鏘。